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评估与对应虚拟仿真实验

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评估与对应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

本实验属于南京邮电大学面向所有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授课内容。同时,本实验也可以供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使用。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能够在基础知识认知、咨询技术训练、评估应对探索三个层次的实验中总结分析特定实验结果背后的原因,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3.实验注意事项

本实验为综合设计型课程实验,具有较强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确保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学生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观看教学引导视频和操作视频,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实验目的及各环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奠定实验理论基础。

(2)请选择符合“实验教学相关网络”条件要求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开展实验,以保证实验操作的流畅性。

(3)实验过程中,请仔细阅读各环节任务要求,并根据步骤引导开展实验。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时,请根据系统提示认真修改;同时,还可通过微信群、论坛、服务热线等方式寻求在线指导。

(4)请充分利用知识角,通过知识点课件库开展拓展阅读,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5)完成实验后,请务必点击“完成并提交”以生成实验报告,并在关闭实验界面前,点击界面右下角的“实验报告”链接进入课程平台查看,并结合实验报告认真回顾实验过程,针对不足查找原因,并积极开展互动交流,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成果

实验背景

1.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课程思政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作为回应,国家卫健委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并把“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近几年来,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厌学、就业压力等困惑而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因抑郁症而自杀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然而,公众对抑郁症尚存在不正确的认知,如有人认为大学生抑郁症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有人则将抑郁症视同于精神病,认为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不是疯就是傻。同时,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及家长对用药想法多,不是担心副作用大,就是觉得不吃药都能好。凡此种种,导致很多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进而产生了悲剧性后果。对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防治知识宣教”,要求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普遍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因此,围绕“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评估与应对”开发虚拟仿真实验,不仅可以科学传播与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受训者认识抑郁倾向,掌握心理疏导的科学方法,以更好的关爱自己、关怀他人,也能够使受训者认识和理解当前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复杂形势及其评估与应对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树立“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实验现实不可及、周期长、难于重复且存在局限性。

(1)现实不可及:因实验伦理的要求,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不能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其评估与应对的整个过程无法以教学实验的方式真实展开,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实验周期长:在真实情境下,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的周期较长,通常要6个月以上。

(3)实验不可重复:在真实的情境下,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受训者无法进行多次反复的操作尝试。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无法给受训者提供强化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4)局限性: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所涉及的内容庞杂,知识点众多,真实的实验情境难以全覆盖。

3.有效弥补通识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事实上,我校早在2000年就面向所有本科专业开设了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其内容包括:以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紧紧围绕影响大学生人格成长和完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对心理理论,心理调适方法的传授,心理测试与训练等环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能够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受到学生人数多、实验条件不具备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极少安排实操实训,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评估与应对”虚拟仿真实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有效弥补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设计原则

为了科学传播与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受训者认识抑郁倾向,掌握心理疏导的科学方法,本项目遵循“受训者为本-循序渐进-容错优化-为国育才”的设计原则,自主开发了“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评估与应对”虚拟仿真实验。

(1)坚持以受训者为本、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受训者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基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真实还原了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心理疏导的实验场景,并提供了内容详实的知识点和知识角,引导受训者围绕任务开展自主式的学习和探究,身临其境地通过“沉浸式”交互式操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实验。

(2)设置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实验环节。

实验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纲和关键知识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逐步完成“基础认知、实践训练、应用探索”三个层面的实验,循序渐进地开展“基础知识认知、咨询技术训练、评估应对探索”的实践学习过程,使受训者充分掌握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的原理、心理咨询技术和应用,引导受训者开展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探究、应对方案制定与优化。

(3)实现操作可逆、修正优化的实践操作。

实验结果错误或不理想时,受训者可根据提示和评估结果/应对方案进行多次尝试,实现实验结果的修正和优化,从而使受训者充分感受到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培养受训者建立理论设计、仿真验证、反复优化的设计思维,锻炼受训者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本实验结合“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使受训者认识和理解当前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复杂形势及其评估与应对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树立“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实验目标

本实验坚持以受训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虚拟仿真所营造的情景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使受训者循序渐进地开展“基础知识认知、咨询技术训练、评估应对探索”的学习实践过程,完成“基础认知、实践训练、应用探索”三个层次的训练,实现以下具体教学目标:

1.在基础知识认知环节:帮助受训者认知心理咨询中运用观察技术、倾听技术、共感技术、提问技术的要领及其功能,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表现、类型、评估的维度与方法及其应对策略,使受训者掌握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与应对的基本原理。

2.在咨询技术训练环节:帮助受训者掌握如何利用共感技术与抑郁倾向大学生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如何利用提问技术覆盖抑郁倾向评估的所有方向和维度,如何利用观察技术和倾听技术采集关键信息,构筑开展心理疏导的技术基础和方法基础,

3.在评估应对探索环节:通过设计多情境下典型抑郁倾向大学生的咨询任务,引导受训者开展大学生抑郁倾向评估探究、应对方案制定与优化,锻炼受训者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高阶思维。

4.通过知识角中大学生抑郁症国内外进展等方面的拓展阅读和对比,结合“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使受训者认识和理解当前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复杂形势及其评估与应对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树立“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成绩评定